在能源转型、“双碳”目标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多重背景下,中国炼化行业正经历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的关键变革期。作为连接石油供应与终端消费的核心环节,炼化产业不仅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,更是推动化工新材料升级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座。以下从产业现状、面临形势、未来展望三方面展开深度分析,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。
一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
1.1 产业发展现状:规模领先,结构优化提速
我国炼化产业已形成“规模全球第一、主体多元竞争、一体化转型深化”的格局,具体呈现三大特征:
(1)炼油能力增速放缓,民营大炼化竞争力跃升
规模与效率双提升:2023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接近9.5亿t/a,稳居全球第一,炼厂平均规模提升至643万t/a(较2015年增长32%),规模化程度显著优于全球平均水平(480万t/a)。
市场主体多元化:形成“中石化/中石油为主、民营/外资为辅”的竞争格局——恒力、荣盛、盛虹、裕龙等民营大炼化项目(单套原油加工能力均超2000万t/a)建成投产,推动民营炼化产能占比从2015年的18%提升至2023年的35%;沙特阿美等国际能源巨头通过“原油供应+股权合作”模式(如与荣盛合作浙江石化、与裕龙合作烟台炼化),进一步强化民营炼厂的资源与技术优势。
落后产能加速退出:2018-2023年累计淘汰落后炼油产能超1.2亿t/a,主要为山东、辽宁等地规模低于500万t/a的燃料型炼厂,行业整体能效提升15%。
(2)成品油供需格局重构,出口成为重要补充
需求分化明显:2023年成品油消费量恢复至3.6亿t(接近2019年水平),但结构差异显著——汽油受新能源汽车替代影响(渗透率超30%),消费量同比下降2.1%;煤油受益于航空出行复苏(商务/旅游航班量增长40%),消费量同比大增18.5%;柴油受工业、物流需求支撑,消费量同比增长3.2%,但长期增速放缓趋势未改。
供大于求常态化:2023年炼厂平均开工率约78%(低于国际合理水平85%-90%),成品油过剩量约3500万t,出口成为平衡国内市场的关键——2023年成品油出口4190万t(同比增长21.8%),主要流向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,其中柴油出口占比达62%。
(3)炼化一体化成主流,产业链延伸深化
一体化项目主导新增产能:目前国内28家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(如恒力石化大连基地、浙江石化舟山基地)的原油加工能力达4.05亿t/a、乙烯能力3029万t/a,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57%和59%,其开工率(85%-90%)显著高于传统燃料型炼厂(70%-75%)。
“减油增化”转型加速:传统燃料型炼厂(成品油收率60%-65%)逐步向“油化并举”转型,头部企业成品油收率降至50%以下——如中石化茂名石化通过新增120万t/a乙烯装置,化工品收率从35%提升至48%,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高。
1.2 产业存在的问题:结构性矛盾凸显,转型压力集中
尽管规模与效率提升显著,我国炼化产业仍面临“产能过剩、协同不足、高端短缺”三大核心问题:
(1)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,产能利用率偏低
总量过剩与区域失衡并存:2023年国内炼油产能利用率仅78%,低于国际先进水平(85%以上);且产能集中于东部沿海(占比62%),中西部地区因资源禀赋不足,部分炼厂面临“原料运输成本高、产品销路窄”问题(如陕西某炼厂原油运输成本占比达18%,高于沿海炼厂8-10个百分点)。
新增产能压力大:“十四五”期间规划及在建炼化项目新增原油加工能力超1.2亿t/a,若按202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t/a的“天花板”计算,届时产能利用率或进一步降至75%,落后产能淘汰压力加剧。
(2)产业协同不足,一体化质量待提升
内部协同弱:部分一体化项目存在“重规模、轻优化”问题——如某民营炼厂虽配套乙烯装置,但烯烃原料自给率仅60%(需外购石脑油),未能充分发挥“原油-石脑油-烯烃”的全链协同;部分石化基地(如长三角某园区)上下游企业间物料互供率不足30%,远低于国际先进园区(60%以上)。
区域发展不均衡:东部沿海(长三角、珠三角)炼化一体化程度高(化工品收率45%-50%),而中西部地区仍以传统燃料型炼厂为主(化工品收率不足25%),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导致区域竞争力差距扩大。
(3)产品结构“低端过剩、高端短缺”
基础化工品产能饱和:2023年乙烯、丙烯、PX产能分别达5100万t/a、6300万t/a、4400万t/a,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超12%,但产品同质化严重——通用聚乙烯、聚丙烯占比超80%,高端牌号(如汽车用超韧PP、电子级PE)自给率不足50%。
高端材料依赖进口:高性能聚烯烃(如POE、EVA光伏料)、特种橡胶(如丁基橡胶)、电子化学品(如光刻胶用树脂)等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仍超60%,其中POE(光伏胶膜核心原料)国内产能仅能满足30%需求,其余依赖从韩国、美国进口。
二、产业面临的形势分析:机遇与挑战并存
2.1 产业链分析:各环节重构加速,安全与转型并重
炼化产业处于石油产业链“原油供应-炼制-油品销售-石油化工”的核心环节,各环节面临不同变革趋势:
(1)原油供应环节:对外依存度高,储备机制待完善
对外依存度长期超70%: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2.07亿t,进口量5.64亿t,对外依存度73%,且“十五五”期间难有明显改观(国内原油增产潜力集中于页岩油、深海油田,成本较高)。
进口来源多元但风险仍存:从中东、俄罗斯、非洲进口原油占比分别为45%、19%、15%,地缘政治(如中东局势、俄乌冲突)导致进口稳定性受影响;石油储备方面,目前国内战略+商业储备可满足250天加工需求,但储备动用机制、轮换效率仍需优化。
(2)炼制环节:“油转化”成共识,低碳转型迫在眉睫
产能天花板约束强化:国务院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明确202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t以内,新增产能需严格匹配“能耗双控”与碳排放要求,落后产能(如单位能耗超13kg标油/t原油的炼厂)淘汰节奏将加快。
需求结构倒逼转型:预计2025年国内成品油消费达峰(约3.7亿t),2030年降至2.8亿t;而新能源装备(如风电叶片、光伏胶膜)对化工原料需求年均增长8%-10%,推动炼厂从“燃料型”向“化工型”转型(化工品收率目标提升至55%以上)。
(3)油品销售环节:终端竞争加剧,加油站转型提速
零售端供过于求:2023年国内加油站数量约11.3万座,每座加油站服务车辆2800辆(与发达国家持平),但单站年加油量仅2200t(为美国的70%),部分低效加油站(年加油量低于1500t)面临关停或转型。
物流结构待优化:成品油运输以公路为主(占比55%),管道运输占比仅25%(远低于美国60%),公路运输能耗高、碳排放高(单位能耗是管道的3倍),未来需加快“西油东送”“北油南运”管道网络建设。
(4)石油化工环节:产能扩张与高端突破并行
基础化工品产能过剩压力:“十四五”以来乙烯、丙烯、PX产能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5%、12%、26%,2023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%、78%、76%,预计2025年丙烯、PX产能利用率或降至70%以下,同质化竞争加剧。
高端化需求迫切:随着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,高端聚烯烃(如POE、LLDPE高端牌号)、芳烃衍生物(如PTA高端纤维级)需求快速增长,2025年高端化工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,成为产业盈利核心增长点。
2.2 机遇与挑战分析:转型窗口开启,瓶颈亟待突破
(1)三大发展机遇
需求基数仍庞大,结构升级空间大:短期看,燃油车保有量仍超3亿辆,航空煤油、船用燃料油需求年均增长5%-7%,油品市场仍有支撑;长期看,高端化工品(如新能源材料、电子化学品)需求缺口显著,为产业链延伸提供广阔空间。
全球产业转移带来合作机会:欧美因能源成本高企、环保政策严苛,加速关停老旧炼厂(2023-2025年欧洲关停炼化产能超1100万t/a),而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炼化产能不足(自给率仅60%),为我国炼化企业“技术输出+产能合作”(如参与越南、印尼炼化项目)创造条件;中东资源国(如沙特、阿联酋)也通过“原油换投资”模式加强与我国合作,保障原料供应稳定。
技术创新驱动转型:绿氢耦合炼化(如用绿氢替代化石氢制氨、加氢精制)、碳捕集利用(CCUS)、数字孪生炼厂等技术逐步成熟,为炼化产业低碳化、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——2023年国内首套绿氢炼化示范项目(中石化新疆库车项目)投产,可减少碳排放48万t/a。
(2)三大核心挑战
产业竞争白热化,盈利空间收窄:成品油市场进入“红海竞争”,2023年炼厂成品油毛利率降至5%-8%(较2015年下降12个百分点);基础化工品(如乙烯、PX)因产能过剩,盈利波动加剧(2023年PX均价较2021年下跌35%),部分企业面临亏损压力。
绿色低碳压力陡增:炼化产业碳排放占全国3%(2023年约3亿t),“双碳”目标下需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——若按每吨CO₂碳价100元计算,炼厂碳成本将增加300亿元/年,而绿氢、CCUS等低碳技术初期投资高(绿氢项目投资约4000元/kW),企业转型资金压力大。
高端技术瓶颈制约:POE催化剂、高端聚烯烃聚合工艺、电子级芳烃提纯等核心技术仍被海外企业(如陶氏、巴斯夫、LG化学)垄断,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(研发投入占比约1.5%,低于国际巨头3%-5%)、知识产权布局上仍有差距,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高。
三、未来发展展望与核心策略
3.1 产业定位:从“能源保障”到“材料支撑”,双角色并重
未来10-15年,炼化产业的核心定位将从“保障油品供应”向“双功能支撑”转变:
能源安全基座:在新能源全面替代前,成品油仍是交通、工业领域的重要能源,炼化产业需维持合理油品产能(2030年成品油产量稳定在3亿t左右),保障航空、船舶等“难替代”领域能源供应。
新材料核心来源:炼化产业将成为高端化工材料(如新能源材料、电子化学品、生物基材料)的主要生产基地,2030年化工品收率目标提升至60%以上,支撑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。
3.2 六大核心发展策略
(1)优化产业结构:严控总量,淘汰落后
严守产能天花板:2025年前确保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突破10亿t/a,新增产能优先向炼化一体化、低碳化项目倾斜(如配套CCUS的炼厂),严禁新建纯燃料型炼厂。
加速落后产能退出:以“能耗(单位能耗≤12kg标油/t原油)、碳排放(单位碳排放≤0.8tCO₂/t原油)、规模(低于500万t/a)”为标准,2027年前淘汰落后产能超5000万t/a,通过“兼并重组”(如山东地炼整合为3-5家大型集团)提升产业集中度。
(2)深化一体化协同:延链拓链,差异化竞争
推动“炼化-化工-新材料”全链延伸:在大型石化基地(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)规划“原油-烯烃/芳烃-高端化学品”一体化产业链,重点发展POE、EVA光伏料、电子级PTA等高端产品,2030年高端化工品自给率提升至80%以上。
强化区域协同:东部沿海炼厂聚焦“高端化、国际化”(如出口高端聚烯烃、承接海外化工订单);中西部炼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,发展“煤-甲醇-烯烃”耦合路线(如陕西榆林、宁夏宁东基地),实现差异化发展。
(3)推进绿色低碳:技术驱动,降碳减污
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:2030年前建成100套以上绿氢炼化示范项目(绿氢替代率超30%),推广催化裂化烟气CCUS、溶剂法碳捕集等技术,将炼化产业单位碳排放降至0.6tCO₂/t原油以下。
原料与产品结构低碳化:提高生物质原料(如生物柴油、生物航煤)掺混比例(2030年达10%),开发低碳化工品(如生物基聚乙烯、CO₂制甲醇),打造“绿色炼化产品”品牌。
(4)加速数智转型:技术赋能,效率提升
建设智能炼厂:推广数字孪生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技术,实现“设备预警-生产优化-供应链协同”全流程智能化——目标2030年大型炼厂智能化率超90%,非计划停工率降低50%,能耗下降8%-10%。
构建行业大数据平台:建立全国炼化产业大数据中心,整合原油进口、生产加工、产品销售数据,实现产能调控、安全监管、碳排放监测的精准化,避免盲目投资与产能过剩。
(5)强化政策支持:制度保障,资金引导
完善准入与监管机制:严格炼化项目环评、能评审批,建立“产能置换”制度(新增1t产能需淘汰1.2t落后产能);将炼化产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通过碳价倒逼企业低碳转型。
加大资金与技术扶持:设立“炼化产业转型基金”(规模不低于500亿元),支持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与高端设备进口;对绿氢炼化、CCUS等项目给予税收减免(如企业所得税“三免三减半”)。
(6)深化国际合作:双向开放,互利共赢
加强原料与技术合作:与中东、俄罗斯等资源国签订长期原油供应协议(期限5-10年),保障原料稳定;引进海外高端技术(如POE催化剂、电子级芳烃提纯技术),通过“技术授权+本地化生产”实现消化吸收。
推动产能与产品出海:参与东南亚、非洲炼化项目建设(如印尼新首都炼化一体化项目),输出我国炼化技术与管理经验;扩大高端化工品出口(如高端聚烯烃、特种橡胶),提升全球市场份额(目标2030年占比超15%)。
结语
我国炼化产业正处于“转型阵痛”与“机遇凸显”的交汇期,既要应对产能过剩、低碳压力、技术瓶颈的挑战,也要把握全球产业转移、高端需求增长、技术创新的机遇。未来需以“严控总量、优化结构、高端突破、低碳转型”为核心,通过产业链协同、技术创新、政策引导,推动炼化产业从“规模领先”向“质量领先”跨越,最终建成“安全、高效、绿色、高端”的现代化炼化产业体系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