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登录 邮箱登录
新闻资讯
中国石油25家炼化版图全景扫描!硬核实力
发布时间:2025-08-05 17:13:56
  |  
阅读量:3
字号:
A+ A- A

2025 年一季度,中国石油加工原油 3.37 亿桶,同比增长的亮眼数据背后,是旗下 25 家炼化企业在转型升级赛道上的集体发力。从广东石化的智能工厂标杆到独山子石化的乙烯能效领跑,从大庆炼化的绿色甲醇全链条到长庆石化的 5G 全智能炼厂,中国石油正以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 为主线,在炼化产业变革浪潮中绘制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。

6583ba93f485ddde5ef94a7b40f56606.jpg

🔝规模与效益双升:炼化主力军的硬核实力

在原油加工能力的版图上,中国石油形成了 “千万吨级领军、区域特色跟进” 的梯队格局。广东石化以 2000 万吨 / 年的加工能力位居榜首,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127 亿元、税费 157 亿元,其 120 万吨 / 年乙烯装置 2024 年产量突破 140 万吨,展现出强劲的产能释放能力。云南石化、兰州石化等 13 家企业紧随其后,形成 1000 万吨级的中坚力量,其中兰州石化 2024 年乙烯产量达 149.3 万吨,航煤产销量首次突破 100 万吨,构建起多元产品矩阵。

效益指标更显发展质量。四川石化利润总额稳居中石油炼化一体化企业榜首,吉林石化 2025 上半年效益超 11 亿元,西太平洋石化 2025 年 1 月效益水平位列集团第二。这些数据印证了中国石油通过 “调整产品结构、优化生产方案” 实现的效益提升,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。

🚀创新驱动转型:从 “燃料型” 到 “材料型” 的跨越

炼化转型升级的核心,在于产品结构的 “高端化突围”。独山子石化瞄准高端聚烯烃市场,其 24.4 万吨 / 年聚烯烃弹性体(POE)项目(含三年规划)将填补国内高端新材料缺口;辽阳石化 10 万吨 / 年尼龙 66 项目的中交,打破了己二腈等关键原料的国外垄断;大庆石化 3 万吨 / 年 POE 工业示范装置项目的推进,加速了高端化工材料的国产化进程。

技术突破成为转型 “金钥匙”。云南石化研发的高效脱铁剂解决了原油铁含量过高的 “卡脖子” 难题;广西石化首次工业化应用 “分子工程” 理念开发的 “减油增化” 技术,全球最大规模的柴油吸附分离装置即将投产;锦州石化自主研发的稀土顺丁橡胶成功实现首车销售,打造世界级石油针状焦生产基地。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中国炼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
🤖数智化革命:炼厂的 “智能基因” 重塑

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,正在改写炼化行业的生产范式。广东石化凭借智能实验室和全流程数字化管控,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,并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 (CMMM) 四级评估;长庆石化建成国内首个 “5G 全智能炼厂”,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;锦州石化投用国内炼化行业首个四足机器人 VOCs 检测系统,构建起 “三维智慧库区 + 智能巡检机器人 + AI 隐患识别” 的安全管控体系。

大集中 ERP 系统的全面推广成为数智化底座。西太平洋石化、辽阳石化、大庆炼化等企业先后完成系统切换上线,实现了生产经营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。华北石化入选工信部《2024 年 5G 工厂名录》,克拉玛依石化获评 “中国石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”,数字化正在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渗透。

🌱绿色低碳转型: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

在 “双碳” 目标引领下,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。华北石化 20 万吨 / 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(CCUS)项目开工建设,吉林石化 —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 (一期) 启动,构建起跨区域碳运输网络;大庆炼化实现绿色甲醇 “生产 - 运输 - 储存 - 销售” 全流程贯通,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成功加注;呼和浩特石化规划建设 130 万吨 / 年 CCUS 项目,将低碳理念融入发展全局。

清洁能源生产成为新增长点。长庆石化 10 万吨 / 年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项目获得备案,华北石化推进 10 万吨 / 年生物航煤项目,哈尔滨石化开通保税航空煤油业务,辽宁地区多家企业加大低硫船燃生产力度,在绿色交通燃料领域抢占先机。宁夏石化 NX80G 聚丙烯树脂催化剂实现国产化替代,兰州石化入选国家能源局炼化行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,绿色低碳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。

从南海之滨的广东石化到西北边陲的克拉玛依石化,从松嫩平原的大庆石化到西南腹地的四川石化,中国石油 25 家炼化企业的转型实践,勾勒出中国炼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。在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 的转型攻坚中,这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炼厂集群,正以创新为笔、以实干为墨,书写着从 “规模领先” 到 “价值引领” 的新篇章,为中国石化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